2008/04/22

大四電影欣賞課的期末報告

  前不久整理電腦翻出來的東西,真的幾乎都忘了這檔
案的存在。深夜跟 pa 聊到
Theo Angelopoulos (安哲羅
普羅斯),剛才想到就拿來看看。挺好玩的,原來當時的
我是用那樣的方式去思考某些事情;原來在那陣子我想記
下來的事是那些,還有點言不由衷;原來那時曾親近或努
力討好的人,到現在會變成不再連絡。

  以前的東西常在偶然中被翻出來,帶給我很多畫面。
原來我沒有忘記就好像我不曾離開。

  從下面開始,除了圖片就完全是當時的報告啦。我那
時文學院的課我就變身成好學生,準時上課不翹課,報告
寫得超認真還完全照老師的格式走。可是又好白爛,還「
安導」咧,是很熟嗎。這也是青春的一種方式喔。



(永遠的一天)

  開頭我想先說,這兩部片我大部分會著重於『永遠的
一天』的內容,因為這部片我比較認真看(雖然我有跟老
師借鸛鳥踟躕…,抱歉 )。另外,安哲羅普羅斯導演的電
影,我能懂得部分不多,所以很多的解釋都像是穿鑿附會
、自己亂蓋,可能有點難以入目,請多包涵。

【一、安哲羅普羅斯導演在這兩部片中的共同主題】

  我想安哲羅普羅斯(為求方便,以下簡稱安導)他非
常注重流竄於生命之間的「時間」,以及「生命共同的本
質」這兩個主題。安導在『永遠的一天』一片開頭中說到
「時間是在海邊玩沙包的孩子」,我想對於時間來說,地
球猶如一片汪洋,而我們以至於所有的生命,都如同時間
這孩子在手中把玩的沙堆,他將我們高高的疊起,但也不
免在最後崩壞,只是崩壞分解之後,其實我們哪也不去,
我們依舊存在於這世界上,只是形式不同。 就科學上來說
,時間本來就是一個相對性觀念,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只
是很奇妙,人一向執著在相對的東西,好比自由,我們總
是有所期待,但有所待總是不自由了。佛家裡說的無我,
我知道那些道理,但是卻不懂得它箇中奧妙,今天生命就
是有了思考、有了性情,這因緣構成了我,但我總覺得不
夠覺得害怕,有時好像看透了什麼,但事後發現自己只是
沒去想,好像在逃避一樣。 時間為所有的人事物上了標記
,但時間也慢慢的把這些印記消除,彷彿不曾存在過一般
。於是人們在印記存在時傷痛執著;在印記消失後感到惆
悵落寞,這就像是人們對那「古都」的情感。但唯有晨星
思念地球,停止轉動時,古都才會浮現,這時連時間都靜
止,或者該說時間已不存在。

  至於「生命共同的本質」,我想人最共同的本質,應
該就是「孤獨」。這裡的孤獨指的不是寂寞或孤單,而是
說生命在一生裡其實是不斷處在個體的狀態,我們或許因
為孤獨而自由,但也因為孤獨而感到寂寞孤單。 人與人就
算有包容,但還是要有溝通;就算有了溝通,也不見得真
的了解,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鴻溝本就存在了。所以,我們
搭了電線,這就是為了溝通不是嗎?我們需要彼此的關懷
,生命需要互相的介入和改變,不要談到「我們的生命有
沒有意義」那種深奧的問題了,如果世界只有自己,沒了
天地沒了生命沒了物質,那不是很無趣嘛。既然如此,已
經為了河川搭了橋卻還畫上邊界,不是很諷刺?人跟人是
該保有些距離,所以我們不免心中有扇門有扇窗,但就算
彼此都思念渴望著對方,還是有不願意敞開的時候,原因
不用說了,人的很多行為其實很難解釋很難分析,想不透
的。「鸛」片中,軍人及記者站在鴻溝前,抬起腳來,試
圖要跨過邊線的畫面,無論它是帶有挑釁的意味,又或者
是想設法跨過這冰冷障礙的動作,終究都是充滿著挑戰。
當人性中不合理的防衛性或佔有性被察覺,誰有勇氣能去
跨過那條界線?跨過的後果或輕或重,可能傷害了對方與
自己,當然也可能如鏡中世界一般,真的踏到了另一邊,
景色就全然變了樣。人們有了各種語言,但人們在上頭加
了各種禁制,打破那些禁制的人或對或錯,卻一概被視為
了標新立異或瘋癲不羈。「永」片中主角說到「對於那個
以同一首歌來回應我的陌生人,知道他是誰不如憑自己去
想像」,為什麼?或許人們都愛欣賞不存在的美景。 不過
,終究人好像還是需要有人來作伴,「永」片中有段對話:

『主角:我想與你道別。
 男孩:你讓我以為你要走了,我很孤單。
 主角:你的船要開了。
 小男孩:再見。
 主角:留下來陪我,你的船還有兩小時,而我只剩今晚。
 小男孩:我好害怕。
 主角:我也是,留下來陪我。 』

我看到這邊覺得心裡好酸又很暖,一個歷經滄海桑田,一
個則是年少無知,怎麼會有那麼美又單純的邂逅呢?他們
很誠實,道出了彼此的害怕,好像沒人去計較誰是真的愛
誰,而誰又是因為害怕才需要誰。雖然很無奈很哀愁,但
卻又很幸福,是吧。

【二、鏡頭裡的乾坤 】
  
  安導在電影中很常使用「長鏡頭」、「遠鏡頭」及「
景深鏡頭」(這在老師發的講義中有說到),我想這些手
法是拍攝出安導片中主題「時間」以及「生命共同的本質
」的重要工具。 不同於好萊塢常出現的快節奏,長鏡頭
是把一個動作或事件完整的一鏡到底,有時只是簡單的一
個人慢慢走遠,或者是一個片段回憶。這樣的方法對我來
說很熟悉,我沒拍過片,但我在腦中常會幻想或回憶一些
什麼,或者是我會看著一些東西,或許是雲,或許是飄落
的葉子等等。我發現長鏡頭給我的感覺是那麼類似,很能
感覺到那種緩慢,但常卻又是片刻甚至一瞬間的事。

  至於遠鏡頭,顧名思義,將鏡頭拉得遠遠的,拍攝進
鏡頭中一切,我看不見那物體 — 或許是人或許是物 — 的
細節,我感覺到那渺小,但鏡頭卻又常常把天或是海也一
同捕捉進來,那畫面就好像是我從山上,或者是文學院商
學院陽台望出去的感覺,一切都縮小了很多,很像玩具或
什麼的,有時看起來酸酸的、也或者是甜甜的,大多是無
感覺的,但是內心很平穩,也說不上是充實滿足或空虛無
聊,中庸嗎?如果凡事中庸不執著不偏頗是那種感覺嗎?

  景深鏡頭,遠中近乃至特寫鏡頭都包含在其中。看電
影時我貫於把整個螢幕都納在眼裡,那時所有東西的輕重
緩急都在一個鏡頭中有強烈的對比,只是我誰也不會去偏
重,甚至覺得那種差距很有趣,有點尷尬不自然但卻很協
調很真實。不過現實生活好像不是如此,如果對於身邊的
一切都能比較一視同仁,是不是那種在陽台的感覺也會浮
現?很困難的,我試過了,再怎麼說,我有我的執著。

  綜合以上各種我簡單歸類的手法,我特別喜歡一個人
獨行的畫面,無論是長鏡頭、遠鏡頭或景深鏡頭,或許是
我也常如此吧。那樣很美不是嗎?身邊的一切都與自己沒
了關係,但卻很親近,會叨擾到自己的一概離自己好遠,
感覺上時間沒了,空間沒了,如果這時吹著冷風又更舒服
了。

  【三、聲音與映像】

  鸛鳥踟躕我沒做筆記沒印象了,抱歉。「永」片中幾
乎都只響起同一首曲調,我們可以說它是一種風格,我很
喜歡。很像是一個人,要說複雜是很複雜,但整體來看又
好像單純的很了,就是那樣有點貧瘠有點乏味,再怎麼高
潮迭起但就是那麼一首曲子,再多的故事都是濫情,再多
的細節都嫌無聊。

  安導在片中還用了很多聲音上的變化,或許是人語上
的沉默,或許有著喇叭聲、有時有著呼吸聲、腳步聲、遠
、近等等,在「聲音、沉默與映象」講義中談及的「聲音
的氾濫」,我覺得在安導的片中看不見。這一樣是很熟悉
的感覺,如同我們的幻想,聲音是不存在的;或者只是在
腦中構成某個熟悉的聲音、可望想念的聲音、無情的聲音
等等;又或者像是看著美景,不過聽著風聲水聲落葉擲地
聲,再怎麼樣也不願聽見離自己很近的人為聲響。

  在整體上,聲音的處理和鏡頭一樣,都如同詩境一般
很美但常常是間接又隱晦,我很喜歡這樣的方式,或許是
商業片充斥電影市場,如同網路愛情小說賣得常比很多文
學作品更好一樣,那些東西的內容讓我覺得空泛煩悶,濫
情得讓你思考路線不多。這或許是我主觀偏好,但安導這
類的電影,我想一般人都歸類為悶片,但於我來說即便是
看不懂,那畫面的美感和聲音的淡遠也已經很足夠。

  【四、閱讀美學的建立】

  講義中這段我很喜歡,關於美感經驗的建立,我覺得
是非常奧妙的。「觀眾的美感經驗可以衍生成美學,而在
美學的世界裡,觀眾也可能展現編導未能觸及的視野」。
譬如有人欣賞流行音樂、有人喜歡網路愛情小說、有人愛
巴哈、有人愛星際大戰等等,人與人就是有那麼一點不同
,所以我可以理解有人不喜歡詩詞、有人愛武打片、有人
不愛唱歌。只是這一些喜愛厭惡,以致於我對氾濫商業東
西的批評,或許也不過是我不願與人同,也或許是我自命
清高都說不定。

  但我想真正的美感經驗,是接近於如同我偶然靠著文
學院窗台或商學院陽台,發現遠方的景物;或者是我家教
完回家路上無心抬頭看見的雲中有雲又有月,那種有點意
外,又有點熟悉,與自己保持著最適當的距離,卻又不會
讓我感到熱情或反之冷漠的感受。我現在再怎麼用文字描
述都是不易寫出那感覺的,那當下第一波的悸動是我認為
真正的美感經驗。接下來思考觸及到其他的體驗或周隨的
事物,那就是美感衍伸出來的東西了,或許可以稱它「閱
讀的意義」。

  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完全的表達出安導所想,而安導也
不能說自己能把世界所有人的想法概括進他的電影,但美
感的體驗之所以如此珍美,便是因為這種很自由卻又不盡
然自由的感覺。為什麼有人愛上了夏日的海洋,而我卻喜
歡夜晚淒冷洶湧的海波浪?或許是本性,也或許是所學。

  體驗各自的美也讓我們聯想到了其他人事物,其中包
括了連結和辯證,說實在的,我覺得思考的過程是我不得
不做但卻有點痛苦,只是好像受虐狂一樣,總還是有會去
想的時候。 看天看雲,有人因此得道,但我也不過就是
讓美的感覺浮現出來;我看安導的電影,也就像看天看雲
,得到的啟示不能算多,但我覺得畫面很美、音樂很美、
主題很美、我感受很好,其間我也聯想了很多生平所學所
見所遭遇的東西,然後在心底辯證著什麼、或者一瞬間某
個心結就解開了等等,這種經驗對我來說是很值得的。

  【五、最後的心得 】

  一學期過得很快,說實在這門課真的算重,我沒有過
那麼緊繃的看電影還做筆記,然後盡可能嚴謹的寫分析及
心得,但最後我自認所得頗多。 我很感謝緣分,讓我遇見
了某些朋友(包括老師),很多不一樣的想法和遭遇,在
大學這最後的一兩年跑進我的生活中,我好像是在路上撿
到小叮噹的四度空間袋一樣,掏出了一堆意料不到的東西


  其實這過程很辛苦,我了解到很多事不足為外人道;
很多事可以不必知道;很多事必須要忍耐;很多事不必執
著追究;很多事是我很重視但別人覺得沒什麼,或反之;
很多事包容最是困難,其次溝通,最後也最難能可貴的是
了解並接受…。

  太多了,我接收的太多了,多到我記不起來也難以去
實踐,多到好像快顛覆了我既定的觀念,有點像是要否定
自己,把自己完全變了一個人一樣。這些經歷讓我想遠離
人,因為我害怕,我做不到那麼多東西,我想不透那麼多
道理,我受不了那麼多批判。 說起來很嚴肅,因為我是個
多愁善感的人,但很多事真的不去想就沒事了,甚至是裝
做沒事就沒事了,時間就是那麼奇妙,在我心上刻了日期
之後又抹掉,其實真的沒那麼困難。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真的好喜歡這闋詞,很豪氣很自由,這感覺很像美
的體驗,當我唸這闋詞,常能拂平我心裡的起起伏伏,或
許有時很激昂憤慨;或許有時很沮喪失望,但很多過去的
東西,像這闋詞;或是恆常的東西,像天像月,總是會讓
我平復不少。

  為賦新詞強說愁,或許正如老師說的「愁」能讓人強
烈感到自己的存在,我生命中好像缺了一塊,少了一點衝
勁,即便是做我喜歡的事,好像還是少了些什麼,我其實
也畏懼未來,畏懼離別。說起來我是個很不自由的人,心
裡的羈絆真的太多太雜,只是如我好朋友所說,很多事就
不要說出來了,靜觀其變,會慢慢感受到他的道理,王陽
明心學向內求自我,或許意思有接近如此。

  怎麼總結?我不會,感覺現在所寫的不是一件事,沒
有什麼開始和結束,那麼請容許我就這樣在這篇報告畫上
句點。有點像是落葉在眼前落了一半,隨即被一陣狂風吹
離了視線,然後就那麼繼續往前走一般,還算美吧。

**

  自己看了以前的東西還有點不好意思,好像看到自己
上電視那種感覺(羞)。「永遠的一天」真的很好看。



  這就是「悲傷草原」(The Weeping Meadow)的海
報,我租來並在熬夜後觀賞然後看到睡著,好像還睡著三
次。之後因為要忙還沒看完就還掉了...。但他真的不難看
。這是「希臘三部曲」(Trilogy)的首部,還有「希望之
翼」(The Third Wing)跟「永恒歸來」(The Eternal
Return)。

(悲傷草原裡的幾個鏡頭,別的不談,畫面很美,美的平
靜又讓人窒息)







  如果心情不好呢,我覺得還是不要看他的作品好了。
pa
找給我看「鸛鳥踟躕」裡的一段文字,我都沒印象了

『我祝福您幸福健康
 但我不再能完成您的旅程
 我是個過客。
 全部我所接觸的真正使我痛苦
 而我身不由己。
 總是有個什麼人可以說;
 這是我的。
 我沒有什麼東西是我的,
 有一天我是不是可以驕傲地這麼說。
 如今我知道無就意味著
 無。
 我們同樣沒有名字,
 必須去戒一個,有時候。
 您供給我一個地方可以眺望。
 將我遺忘在海邊吧。
 我祝福您幸福健康。』

  這跟剛讀完的「飢餓藝術家」怎麼那麼像?不過我把
重點放在「我是個過客」上面:「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
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我是馬。」,哎我中毒太深,就讓
我用哈哈哈來作結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