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1

什麼出口不出口的



這是我讀的卡夫卡變形記,集結了三篇故事。

  【變形記(蛻變,Die Verwandlung)】

  以主角格勒果在某天早晨醒來,發覺自己變成了一
隻甲蟲為開頭,接著敘述了格勒果及家人在心理及生活
上的轉變的故事。通篇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寫成。

  我覺得最有趣的是一開始格勒果發覺自己變了樣,
第一個反應不是驚恐或害怕,而是他憂鬱的環視自己的
房間,注意到除了自己什麼也沒改變,在腦中思索著生
活並抱怨著細節,並盤算著到底自己無故曠職會被怎麼
樣看待,然後猶豫著要不要起床。「他心想,這麼早起
床會使整個人都變笨。人是需要睡眠的。...老闆知道了
,一定會馬上把我開除。不過,那對我未嘗不是件好事
,誰知道呢?」

  有人分析卡夫卡創作時正值「存在主義」時期,人
思索著自己生存的意義,或者說為了一成不變的繁忙感
到茫然,究竟生活中充滿了責任,然後以疲憊換來的喜
悅是為了什麼。「他坐在那裡,動也不動地注視著黑暗
,他覺得很驕傲,自己供得起父母和妹妹住這麼高級的
公寓,過這麼好的生活。但是,如果這一切靜謐、舒適
和滿足將在此時打上可怕的休止符呢?」人的確為了生
活感到滿足卻也恐懼,無奈充斥在生活之中不管我們找
了再多理由來安慰自己,格勒果原先還打算著在耶誕節
慎重宣佈要計畫讓妹妹去上偌大開銷的音樂學校呢,就
因為「她只是個十七歲的小孩,到目前為止都過得很快
樂,穿得漂漂亮亮的,也指出們參加過幾次不起眼的活
動。」。

  除了家人以外的人都離開了。「這些人連同他不認
識的人或已經淡忘的人都出現了。這些人不僅沒有來幫
助他和家人,還從此變得無可親近。格勒果看到他們從
眼前消失,心裡很高興。」

  而家人呢?妹妹起先聰明且悉心的照料他,不過後
來變得隨便。媽媽在妹妹不在家時打掃了格勒果的房間
,卻引來妹妹歇斯底里的反應。媽媽每次看見變形
的格
勒果就哭就昏倒,爸爸便會火大的痛斥妹妹和媽媽
幹嘛
要接近格勒果,然後爸爸驅趕攻擊格勒果媽媽再來
求情
。曾經的光景不再。「他們只是習慣了,包括家人
和格
勒果在內,收錢的一方很感激,給錢的一方也很高
興,
但是其中不再會產生特別溫馨的感覺。」就是習慣
了這
種關係,不斷地寄生與被寄生。


  從頭到尾沒有人發現變形的格勒果可以聽懂人話,
果然會跟動物植物或東西講話的人不太正常。我一
直在
想到底是誰正常誰不正常,變了形就不正常嗎還是
可以
稱作正常呢?群體生活在這裡又讓我覺得必然的很
諷刺


  然後結局是死亡和新生。不過沒有寫出來的是必然
的再死亡,遲早的吧。

  那麼人的生存意義究竟是什麼?答案大概就是不為
了什麼。人所追求的一切無論是物質或精神,到頭來都
是為了自己。就算你今天做的事情倍受尊崇被當作聖人
再世,你到死也許都分不清有幾許成分是為了他人幾許
是為了自己,就算是犧牲奉獻自己那也是心甘情願,叫
你去死命賺錢也許不如殺了你。

  但這跟追求金錢的人說穿了好像沒什麼差別,他們
也是不做某些事就好像喪失了生存動力一樣,只不過你
所謂精神上的追求在資本主義社會裡顯得比較崇高一點
(感覺有點像一群人在拜一頭豬,誰曉得彼此在想什麼
在幹嘛)。

  那些告訴你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生來就是具有各自
不同的使命,必定能有地方發揮,找到自己的價值的人
,我常覺得他們只是被資本主義擊敗然後只好為自己找
個出口。本來人就是大同小異了,表現出來的也許不同
,體會到的也許不同,但真的有很大的差異嗎?出生前
與死亡後都一樣啊都搞不清自己在哪,在世的這段時間
呢?都是懷抱著「這樣東西我想要」的心情在過著日子


  是這樣嗎?其實我覺得上面的事都不重要。我不喜
歡這個世界很多地方,有時候看起來都太可笑了,為什
麼明明可以不要這樣過日子卻大多數人都認為非得這樣
不可。不過世界的確在我們這樣想的時候也還是不停的
在運轉(說不定有突然變慢又變快...搞不好啦),如果
我覺得還有什麼好留戀的,那就繼續享受我的生命;如
果哪一天覺得不再有必要了,那就像海明威一樣死去也
沒關係。

  我常覺得在思考很多事情上,好像不選一條路直直
走就會鬼打牆。其實人生也是一樣,沒有所謂的走到何
處,只有自己覺得好或不好。大概會被說很消極吧,大
家都消極一點好像也不錯啊。

  【飢餓藝術家】

  我非常喜歡這篇,故事在講飢餓藝術家曾經是怎麼
樣受到歡迎,後來又是怎麼樣被遺忘。而從頭到尾又是
怎麼樣的孤獨與不被了解。「因為我找不到合胃口的食
物。如果我找得到,請你相信,我一定不會驚動他人,
會像你和任何人一樣,吃得飽飽的。」這一段文字前後
是飢餓藝術家與管理員的對話,我看得都有點想哭了。
飢餓藝術家死後籠子關上了一隻小豹,「即使是感覺最
遲鈍的人看到這隻兇猛的動物在籠子裡活蹦亂跳,也會
感到賞心悅目。小豹子過得很好,服務員毫不猶豫地送
上牠喜歡的食物。牠甚至不眷戀師去的自由,他高貴的
軀體應有盡有,什麼都不缺,似乎連自由也隨身攜帶著
;自由彷彿潛藏在牠的下顎,生命的喜悅隨著猛烈的熱
情從牠的喉嚨泉湧而出,令觀眾很難承受隨之而來的震
撼。可是他們穩住自己,擠在籠子旁邊,絲毫不肯離去
。」我真的是太喜歡這最後一段了,只好通通節錄。

  【巢穴】

  通篇第一人稱,講一隻怪獸精心築了一個巢穴,裡
頭有精密的地道、防止入侵的迷宮、安全的入口、寬敞
的房間及城堡核心。只是他仍然好恐懼又擔憂,不斷的
咻咻聲徹底破壞他的生活,不過能說是破壞嗎?應該說
是一切都沒有改變吧。

  坦白說這篇我都在車上讀然後一直睡著,也因為車
子搖也因為通篇囈語實在有點沉悶。可是他營造的感覺
我想是成功的,很無所謂卻又不得不的努力,然後一切
還真的是瞎忙啊。



(卡夫卡先生,可以扮美女了。)

  【關於卡夫卡 Franz Kafka 1883~1924】

  這本書的開頭介紹了卡夫卡的生平,看了覺得像卡
夫卡那麼短命是不是也想過人生苦短或自殺的問題。(
他喜歡尼采我看一定想過。)

  在家庭方面,我不曉得卡夫卡算不算自卑,但自信
大概是沒得到什麼助長。我照抄他給他父親信裡的一段
「將我們倆比較一下:我,簡而言之,是留著維略家族
血液的卡夫卡;你才是一個真正的卡夫卡,無論是強悍
、健康、決斷力、能言善道、耐力沉著等等無一不證明
這點...相較之下,所有的這些在我身上幾乎都不存在..
.」。這樣到底算不算自卑呢?如果是我寫這樣的信,的
確一定是我很自卑而且敬慕著寫信的對象。這些特點我
還真的挺羨慕的。

  關於他的家庭,這段我覺得很好玩:「家族成員多
數具有偏向心靈層面追求的獨特性格,從卡夫卡的外曾
曾祖父到卡夫卡的舅公、舅舅,都有內向、古怪、害羞
、安靜、固執、敏感等特徵,代代皆有學者與猶太教僧
侶,卡夫卡的五個舅舅中有三個抱獨身主義。」,這是
在講卡夫卡母親的家族。以前我和朋友討論過人格的形
成是受到基因遺傳或後天環境的影響,我覺得是基因遺
傳影響較大,理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同一個家庭
出生的孩子,即便有相仿的環境也有截然不同的個性,
但總是有像父親或母親。我朋友則斬釘截鐵覺得是後天
影響,而且是影響全部,反駁我的點就是根據即便是相
同環境下成長的雙胞胎,個性依舊不同,畢竟兩個人環
境再相像,許多變數仍然不同。這樣的問題在生物學上
也許挺有意義,但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只讓我覺得生孩子
是件好可怕的事,不管是先天後天我都控制不了啊。
何況自己的個性堅若磐石已經夠多問題了,根本連自己
都搞不定,地球上又那麼多生物了,非生不可嗎?

  回到書上,家庭完介紹了卡夫卡一生最重要的朋友
,馬克思。布勞德(Max Brod)。他因為在文藝討論會
上批評叔本華和尼采而與喜歡尼采的卡夫卡結識,之後
更發覺其天才,卡夫卡的作品會問世也是歸功於他。布
勞德對卡夫卡的評價很高,我指得是人格特質及為人處
事上。卡夫卡死前把未發表的作品交託給布勞德並要求
死後代為焚毀,但布勞德沒照做。不曉得這些來往過程
的資料是從哪考證來的,我想卡夫卡有才能並因為布勞
德而能發揮固然難得(不過不曉得卡夫卡到底在不在乎
發表。),但總之我真正感動的是,布勞德在更了解卡
夫卡後,當他陷入創作或生活上的憂鬱時,布勞德透過
共同創作的方法引導卡夫卡,並安排旅遊活動來解悶。
在我的想像裡這完全兩廂情願,真是純真又美好,根本
是漫畫情節。有時候你很感謝一個人對你的好意,但難
能可貴的東西不是好在貴而是好在難,難合自己的意。

  卡夫卡的愛情也太戲劇化了,最後幸福看似在身邊
卻死了。我想卡夫卡從一開始就跟布勞德結婚搞不好可
以活久一些。我認真的。卡夫卡相當的矛盾,因為他喜
歡寫作所以需要孤獨(我想不只為了寫作),但又需要
有愛人家人及朋友,書上說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他的自私
。我想我稍微能夠理解吧,無論是自信地選擇了極端或
者良適的站在中間,都比強烈的無所適從好上許多。

  最後卡夫卡的故鄉是布拉格,他的生活幾乎都侷限
在此,也就是他不像很多人對作家的直覺是整天跑來跑
去沒事就在旅遊。然後布拉格的地圖跟建物的名字都很
美。

  結論是人如其字,他的人生投射在作品上影子是那
麼陰暗而立體,令人感覺沉重。要拍成片子大概就是黑
白片吧,就算是彩色也是灰濛濛的,而且還是黏膩的刺
鼻的。不過關於找到出口這件事我還是覺得挺有希望的
,雖然我還是常覺得人就是不斷的用各種理由來說服自
己產生錯覺,再用錯覺編造更多理由。

  不管怎麼說,在夏天跟幾個朋友坐在熱炒店外露天
席位,喝著冰涼的啤酒,最好還能來根菸,好爽的感覺
啊!還有比這更棒的事嗎?

沒有留言: